定軍山
是三國時期魏蜀兩軍交戰的著名古戰場,因此古今聞名。整個定軍山有十二連山,自西向東逶迤十多公里,宛如遊龍戲珠,故有「十二連山一顆珠」之美譽。
古時三國因「定軍山之戰」而形成鼎立局面,定軍山又因三國史跡而廣為人知。蜀漢老將黃忠刀劈夏侯淵於定軍山下,威名震華夏,就是在此處。
武侯墓
位於定軍山下,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、軍事家、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葬地,墓區山環水抱古木參天,四季如春風景宜人,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陝南主要旅遊景點之一。
諸葛亮生前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,官至丞相,封武鄉侯。西元234年,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時,因積勞成疾,病逝于五丈原軍中,蜀漢朝廷遵其遺命,歸葬於定軍山下。死後謚「忠武侯」,千百年來,人們都稱其墓地為「武侯墓」。墓園內現遺留各時代碑石餘通,匾額34塊,對聯29幅,三國故事壁畫100餘幅,碑石匾聯內容,多為贊頌諸葛武侯之詞。各時代的鐘鼎爐磬10餘件。並有武侯遺文本刻條幅48塊。
武侯祠
成都武侯祠雖名揚海內外,但是漢中的武侯祠卻是最為正宗的武侯祠堂。據說,因為成都是當時蜀漢的都城,後主劉禪考慮到不適宜在京都為臣,欲在此大興土木,但又迫於民眾輿論,於是下聖旨便在這裏修建了祭奠武侯的祠廟,是各地武侯祠裏,惟一一座由皇帝下詔興建的武侯祠。
因而勉縣武侯祠也就有了「天下第一武侯祠」的美譽。比武漢的武侯祠早41年。
祠堂內有一鎮祠之寶,是嘉慶皇帝題寫的「忠貫雲霄」,祠堂內還種植有一株漢蓮,傳說是漢代時種的,距今已有千年。
武侯祠裏還有一座琴樓,是當年「空城計」的一個微縮景觀,是在唐朝時期西元563年建立的。每到清明時節,當地百姓都會自發組織前來祭拜諸葛亮。
漢張留侯祠
俗稱「張良廟」。是東漢末年,漢中王張魯為紀念一代謀臣,漢初三傑之一張良而建。靜臥于秦嶺南坡紫柏山麓的張良廟,青山環抱,溪澗縈繞,實為人間仙境。曾是早期道教活動的勝地之一,陝南道教活動的中心。占在1.4萬多平方米的張良廟如今有大小九個院落,殿、堂、樓、閣、亭、廊、橋、榭等多類古建築,150餘間房舍。
拜將壇
位於漢中市南門外,在古漢台西南約200米處,由南北分離的兩座夯土台築成。兩台高各有三米餘。相傳是當年劉邦駐漢台拜韓信為漢大將軍,舉行隆重的授印儀式時所築。南台下西面屹立一尊高大的石碑,正面上刻「漢大將韓信拜將壇」八個大字,背面刻詩一首:「辜負孤忠一片丹,未央宮月劍光寒。沛公帝業今何在,不及淮陰有將壇。」
馬超墓祠
位於武侯祠對面偏東200米,是馬超真墓。占地20餘畝,被漢惠渠隔為兩院,墓北祠南,有風雨橋連結。墓區山水清幽,祠區廟貌煥然。
馬超是三國時蜀國的「五虎上將」之一,武藝高強,有「三國英雄數馬超」的稱譽。劉備稱帝後,升馬超為「驃騎將軍」,領涼州牧,鎮守陽平關(即現勉縣老城)。西元222年馬超病逝於勉縣,並安葬在此。馬超墓北依雷峰山,南臨漢江河,隔江與定軍山下的武侯墓相對應。